wwwkkk83 发表于 2016-2-5 20:32:45

国家卫计委发布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2014年以来,美洲多个国家发生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地的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有输入病例报告。近期,巴西暴发寨卡病毒疫情。为做好国内可能出现的寨卡病毒病防控准备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4日公布了《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该方案从检测对象、样本采集/保存和运输、检测方法、生物安全等四个部分详细规范了寨卡病毒的实验室检测技术。

以下为《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原文详情

  寨卡病毒(Zika Virus)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0.8Kb,可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

  寨卡病毒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寨卡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目前主要采用病毒核酸检测。

一、检测对象(一)疑似和临床诊断病例。
(二)伊蚊成蚊和幼虫。

二、样本采集、保存和运输(一)病例标本采集。

  对怀疑感染寨卡病毒的患者,推荐采集血清标本开展检测。

  用无菌真空干燥管,采集患者非抗凝血5mL,及时分离血清,分装2管,保存于带螺旋盖、内有垫圈的冻存管内,标记清楚后低温保存,其中1管用于现场实验室检测,1管用于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复核。

  对病例应尽可能采集双份血液标本,两份标本之间相隔14天为宜,住院病例可于入院当天和出院前1天各采集一份。(二)蚊媒标本采集。

  疫点内采集的伊蚊成蚊及幼虫,分类鉴定后,填写媒介标本采集信息表,按照采集地点分装,每管10-20只。(三)标本保存、运送。

  如标本能够在24小时内开展实验室检测,应将标本置于2-8℃保存;如能在7天内开展检测,应将样本置于-20℃保存;如需保存7天以上,应将样本置于-70℃以下。
标本运送时采用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冻融,样本运输应遵守国家关于三类病原体的相关生物安全规定。

三、检测方法
  
  寨卡病毒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寨卡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目前主要采用病毒核酸检测。

  开展蚊媒寨卡病毒检测时,对捕获的伊蚊成蚊或幼虫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开展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时,应同时考虑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可能。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实验室检测应按照相应的技术指南开展。(一)临床标本检测。

1.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主要适用于急性期血液标本,一般认为发病7天内检测阳性率高。

(1)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是目前早期诊断寨卡病毒病的主要检测手段。

(2)病毒分离: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BHK21、Vero)进行分离培养,出现病变以后,用检测核酸的方法鉴定病毒。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2.血清学检测

(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发病3天后可检出病毒特异性IgM抗体,但发病7天后检出率高。可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IgM抗体阳性,提示患者可能新近感染寨卡病毒,但寨卡病毒IgM抗体与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等黄病毒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

(2)中和抗体: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方法检测。患者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阳转或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且排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可以确诊。(二)媒介标本检测。

1.标本处理

  将分类后的伊蚊成蚊或幼虫,按照采集地点,每10~20只为一份进行研磨处理。

2.病毒核酸检测

  用RT-PCR的方法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

3.病毒分离

  病毒核酸阳性的标本进行病毒分离。

四、生物安全

  寨卡病毒在我国归属于三类病原体,应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SL-2)开展实验室检测。应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要求,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工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家卫计委发布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