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传播性原始HIV-1能够抵抗干扰素诱导性跨膜蛋白介导...
本帖最后由 virologica 于 2016-9-21 16:32 编辑近日,Cell Host & Microbe刊发了一篇题名为“Resistance of Transmitted Founder HIV-1 to IFITM-Mediated Restriction”的研究论文,该文报道了来自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系Stuart J.D. Neil研究团队关于干扰素诱导性跨膜蛋白(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s,IFITMs)对HIV-1发挥抑制作用的最新科研成果。IFITMs能够通过抑制多种囊膜病毒进入目的细胞从而发挥其作用,但其作用机制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表明IFITMs在阻碍HIV-1传播发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病毒在逃避机体的适应性免疫反应后能够更好的发挥IFITMs的抑制作用 (Foster T L, et al., 2016)。
本文作者以HIV-1为研究对象,探讨IFITMs是否能够抑制具有不同受体趋向性的HIV-1毒株,结果发现IFITMs发挥其抑制作用受辅助受体的使用和其在细胞内的分布所调控,提示HIV-1具有不同的进入途径,但其均依赖于病毒囊膜蛋白和细胞受体的相互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发现传播性原始HIV-1毒株表现出对IFITMs抗病毒作用的抵抗性,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感染开始的前六个月,该病毒对IFITMs特别是IFITM2和IFITM3的敏感性逐渐增强,这主要是由于在病毒感染早期为躲避中和抗体所导致的突变。另外,传播性原始病毒和慢性感染期病毒之所以表现出对干扰素作用的不同敏感性,与其突破IFITMs抑制作用的能力有着较大的相关性。
IFITMs属于ISGs(IFN-induced genes)蛋白家族的一类,该类蛋白表达于正常机体细胞,对多种囊膜病毒具有抵抗活性,尤其对A型流感病毒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IFITMs是一类只有125-135个氨基酸的小分子跨膜蛋白,其空间构想尚无定论,多数认为其N端位于胞浆,接下来是其半跨膜区,最后是其胞内环,环内含有重要的棕榈酰化位点,形成一个标准的跨膜螺旋,最终其C端暴露于胞外。人体的IFITM2和IFITM3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两者之间只有10个氨基酸的差异,与IFITM1相比,前两者有更长的N端尾巴 (Chesarino N M, et al., 2015)。IFITM2和IFITM3主要稳定分布于不同的细胞内体中,而IFITM1主要表达于细胞膜。
本研究表明IFITMs在HIV-1急性感染最早期阶段的先天性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阐明了其发挥抗病毒作用的机制,为HIV-1抗病毒药物研发,制定科学合理的个性化治疗法案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Chesarino N M, McMichael T M, and Yount J S. 2015. E3 Ubiquitin Ligase NEDD4 Promotes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by Decreasing Levels of the Antiviral Protein IFITM3. PLoS Pathog, 11: e1005095.
Foster T L, Wilson H, Iyer S S, Coss K, Doores K, Smith S, Kellam P, Finzi A, Borrow P, Hahn B H, and Neil S J. 2016. Resistance of Transmitted Founder HIV-1 to IFITM-Mediated Restriction. Cell Host Microbe.
本文系编辑部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它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需在正文前注明来源《中国病毒学(英文版)》编辑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