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沉痛悼念免疫学专家孔宪涛教授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孔宪涛教授于2009年10月27日上午八点零四分经抢救无效,病逝于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2009年10月27日上午八点零四分,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孔宪涛老先生病逝。孔宪涛教授作为免疫学专家,创建了全军重点实验研究基地,取得过众多科研成果,为我军培养大批高层次人才,他把一生的时间都献给了自己所钟爱的检验事业,让我们深切的缅怀孔宪涛老先生。
孔宪涛,临床免疫检验专家。1932年11月12日出生,山东泗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华东野战军第三后方医院统计员、山东军区第三军医院化验员。1962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后任该校讲师、副教授、教授。1975年至1984年,在国内先后发现免疫球蛋白轻链病、γ重链病、μ重链病、d重链病、IgA半分子病。著有《临床免疫学技术》、《临床实验诊断》等。
曾任第二军医大学专家组成员、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临床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检验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检验》、《中华血液》、《中华消化》、《中华传染病》、《中国免疫》等核心期刊主编、编委。曾先后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军优秀科技工作者、总后优秀党员、全军伯乐奖等荣誉称号。曾获国家、军队大奖近二十项,军队科技进步三、四等奖多项,数十年来共撰写论文近400余篇,前后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共计140多名。
相关回复:
作者: eunoo 发布日期: 2009-10-27
孔宪涛教授的奋斗历程
一、白手起家,创建出一个全军重点实验研究基地。
1975年,在那百业待兴的年代,二军大从西安迁回上海,孔宪涛同志带领两位技术人员, 一架显微镜,一个电泳槽,一堆瓶瓶罐罐,搞起了临床免疫研究。1979年他们以“白手起家,因陋就简搞科研”为题,参加了第一届全军科技大会。20余年来,他带领科研人员兢兢业业,努力探索,终于使一个小小的检验室发展成为一个集科研、教学、检验于一体的闻名全国的大型实验基地。--全军临床免疫中心。现有研究室12个,大型设备50余台,价值700余万元,形成了一个层次高、设备全、课题新、成果多的优势学科群体。作为学科带头人,孔宪涛同志倾注了全部心血。
二、瞄准学科前沿,在科研道路上取得业绩
孔宪涛教授大学毕业后,先从事临床工作,后被调入实验室搞科研,他认为党教育多年,应是为国效劳的时候了。他发奋图强,外出学外语,进修学专业,图书馆查资料,计划大干一场。但未料到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一晃就是十年。对已过不惑之年的孔宪涛同志来说,加速前进,已是迫在眉睫。他首先选择了免疫球蛋白分子病这一新领域,在不到五年时间制备了40余种新的试剂,完善了球蛋白分子病的诊断技术。1977年发现我国首例免疫球蛋白轻链病,并在以后的五年内连续发现γ重链病、IgA半分子病和μ重链病。
1981年开始,孔宪涛同志又带领他的学生开始了第二个主攻课题--肝硬化形成机制的研究,经14年艰苦不懈的努力,到1995年为止前后获军队一等奖二项,二等奖四项,国家三等奖一项。以上两个领域,目前已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现正孕育着新的更大的突破。
孔宪涛同志在专业方面主要有如下三大方面的成就:
(一) 免疫球蛋白分子病研究
(二) 慢性肝病研究
(三) 免疫学技术应用研究
孔宪涛成名了, 在他还是副教授时, 就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从此他的研究工作更繁忙了, 他的研究领域更宽了, 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了。
三、教书育人,为我军培养大批高层次人才
孔宪涛同志1980年成为硕士生导师,1985年申请到消化内科博士点,1988年专门成立实验诊断教研室,并担任主任。多年来,他孜孜以求,诲人不倦,在研究生教育、大学教育、成人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绩。他指导的硕士和博士中先后多人取得上海银蛇奖(上海卫生系统最高奖),巾帼奖,军队及国家一、二、三等奖,其中3人参加过全国首届青年优秀论文报告会(人民大会堂),有3人破格晋升正教授,其中27岁我军最年青的教授就是孔教授的博士研究生。王红阳,曹雪涛二位院士也曾是孔宪涛教授的学生。
指导研究生是一项困难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打基础、选课题、找条件,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一点一滴地领着干,一层一层地教技术,一字一句的改文章,三年期间既是导师,又是保姆,既是领导,又是朋友。孔宪涛同志就是这样做的,因此受到全部毕业研究生的极大敬重和爱戴。
四、勤奋出智慧、勤奋出成果
勤奋思考、敢于假设、善于联想是他对勤奋的第一个理解。思考是人的特征, 但遇事苦苦思索至此则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如他对分子病这个题目, 早认为外国有这种病我国肯定会有, 只是不认识和检查水平低而已。为此, 他朝思暮想,如痴人一般,上苍终于为他“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执着所感动,在梦中赐予了他入门的金钥匙。实际上,根据心理学的观点,梦境是人类潜意识在活动,由于孔宪涛全身心的投入,竟将潜意识的思维能量也开掘出来共同参与医学研究了,听上去有点象天方夜谭吧?然而“勤奋”变幻出的“不凡”在孔宪涛的经历中却是铮铮的事实。联想是遇到一件事物, 看到某一现象时多想想这意味着什么,其背后还可能有什么问题。 例如他遇见可疑的IgA变化很怪异,就抓住这一特点, 作了多种推论, 大量查取资料, 经过多方证实, 终于作出了IgA半分子病的正确诊断。一次次突如其来的联想常使得自行车上的孔宪涛处于极危险的境地,用险象环生”来形容实不为过,他的老伴为此不得不明令禁止他骑车上下班,真是“用心良苦”。勤奋收集各种信息、集国内外各种资料来丰富自己的学识, 这是一位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有人说, 孔宪涛同志知识渊博, 是问不倒的老师。他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学识呢? 除了下面将提到的 多干之外, 最重要的一点是勤读书, 勤收集各种有用的资料。为了做到这点, 他多少年来很少有休息天, 更没有什么业余时间, 每天除睡眠5-6小时之外, 其余大多用于苦读书籍杂志。 另外, 他也勤动腿, 跑出去收集信息, 观察动态。因此, 在临床免疫学方面, 他确实成了资料库。勤奋动手、理论结合实际, 既会讲又会做, 使学识更实在扎实。
孔宪涛同志之所以在短短的时间内作出如此大的成绩, 有丰富的实践知识是重要的方面。由于有了丰富的经验, 对于免疫球蛋白的各种变化了如指掌, 能很快地抓住疑点, 深追细究, 自己动手做实验, 直至作出满意的回答。他们所发现的几例罕见病, 他几乎都动手做过实验。也就由于此, 他的科研设计, 为研究生确定的课题, 皆获得极大的成功。
勤奋出智慧、勤奋出成果,他近20余年来已取得国家级二等奖一项、军队级一等奖一项、二等奖10项、三、四等奖多项。为此他也获得了多项荣誉称号, 如全军优秀科技工作者, 全军优秀党员、全国优秀教师、第一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等称号,这些都记载着孔宪涛同志辛勤的途径, 描述着他智慧的轧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