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毒学论坛|我们一直在坚持!

标题: 创新的激情与宁静——第三军医大学叶丽林教授免疫学创新研究侧记 [打印本页]

作者: rojjer    时间: 2016-8-13 20:51
标题: 创新的激情与宁静——第三军医大学叶丽林教授免疫学创新研究侧记
近日,一则“慢性病毒感染免疫研究获重大突破,为根治艾滋病乙肝等慢性病毒感染提供可能”的消息引起各大媒体关注。这一突破成果由国际顶尖期刊《自然》于8月3日在线发表。论著的共同通讯作者之一是第三军医大学叶丽林教授。
“跟踪创新是很沮丧的,必须要超越。”叶丽林教授经常这样教导学生说,不能只盯着学校的毕业条件,而要敢于跟哈佛耶鲁的同行竞争。
对同行刊发在免疫学国际顶级期刊上的文献,叶丽林教授要一篇不拉地研读,经常至深夜,对于重要文献还会抠到每一个字眼。他笑称,有些论文是靠谱的,有些论文是不靠谱的——摆些漂亮的图表和数据,伪装和掩饰虽然巧妙,但主要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仍有一些论著,实验数据扎实,分析有理有据。叶丽林教授说,自己一时也挑不出毛病,但心里会泛起某种隐隐约约的感觉,朦朦胧胧地觉得哪个地方可能不对。这种感觉有时会在他脑海中萦绕很久,但他从不放过。
因为他深知,这隐隐约约的感觉就是问题的苗头,只是还没有将它从混沌状态中“提”出来。叶丽林教授“提”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把握基本事实之间的联系与矛盾。
在Tfh细胞的研究中,有两个已知事实:转录因子Bcl-6能启动Tfh细胞分化,而转录因子Blimp1能抑制其分化。叶丽林教授独问:“这两种作用相反的转录因子是如何共同调控Tfh细胞分化的?”他大胆假设:一定有其他因子作用在Bcl-6之前。
通过研究,他发现转录因子TCF-1能同时促进Bcl-6的表达,抑制Blimp1的表达,从而启动并调控Tfh细胞的分化。去年9月,《自然 免疫》期刊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曹雪涛院士将其列为当年国内外免疫学重大进展之一。
也是这一“提”问思路,使叶丽林教授发现:在慢性病毒感染过程中,虽然CD8+ T细胞显出医学界称之为“功能耗竭”的现象,但病毒依然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没有在短时间内爆发。他质疑,CD8+ T细胞已经丧失功能的观点缺乏说服力。
课题组研究发现,一群新的CD8+ T细胞亚类发挥着关键作用,使“功能耗竭”的CD8+ T细胞仍然具有一定的抗病毒功能,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病毒的复制。他们还确定了生成这一细胞亚群的一个重要调控因子。正是这一重大发现使他们成功登上《自然》杂志。
工作之外,看电视连续剧,刷朋友圈,探寻好吃好玩的,诸如此类都不是叶丽林教授生活的构成元素。朝九晚五,按时上下班,一觉睡到自然醒,这也不是他的生活节奏。他称星期日叫作星期七。他脑子里装的最多的是问题,每天想得最多的是问题的答案。
偶尔,灵感会光顾他的头脑。
还在美国读博士后期间,有一次,他和几位中国留学生在野外聚餐。像大家一样,他举着肉串,在炭火上翻烤,等待着分享美味。就在此时,叶丽林脑海里映进实验的情景: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细胞的内体囊泡中聚集着大量抗体。
通常认为,抗体是在细胞外中和病毒。而此时叶丽林闪过一个念头:病毒进入聚集有抗体的囊泡里不可能不被中和。他紧紧抓住了这一念头。经过严密的实验,他首次证实抗体可以在内体囊泡内中和病毒,使人们认识到内体囊泡也是机体抵抗病毒感染的一条重要防线。
此外,他还在国际上首次发现IgG受体分子的细胞内转运依赖免疫恒定链,为免疫恒定链找到了新的“伴侣”;首次提出并证实一种新型的黏膜疫苗传递策略,并在国际上引发诸多黏膜免疫相关研究;打开免疫学领域公认的“神秘”的“黑盒子”——生发中心……
刚过40岁,叶丽林教授的学术成绩单上已列满SCI论文,影响因子也越累越高,昔日高不可攀的国际顶尖期刊《自然》也已被他踏在脚下。但在叶丽林教授心目中,这些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衡量科研人生的标尺,更不能被它们所诱惑、所束缚。
他说:“与国际上的‘大牛’相比,我们仍有不小差距,他们也勤奋到在飞机上托着电脑改文章的程度。我们肯定不是最刻苦的,也肯定不是最聪明的,只有努力和更加努力。”(完)
来源:新华网





欢迎光临 中国病毒学论坛|我们一直在坚持! (http://virology.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