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毒学论坛|我们一直在坚持!

标题: 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的种类 [打印本页]

作者: mimisikai    时间: 2015-7-23 11:52
标题: 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的种类
1、动物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

羊瘙痒病
羊瘙痒病是最早发现的TSE,在法国叫la tremblante(震颤病),在德国称Gnubberkrankheit (痒病)或Traberkrankheit(小跑病),在冰岛称rida(骑跨病),在匈牙利称surlokor(刷毛病)。随后陆续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了报道,包括奥地利,白俄罗斯,比利时、哥伦比亚、捷克共和国、法国、德国、加纳、爱尔兰、男人岛、以色列、日本、荷兰、北爱尔兰、斯洛伐克、索马里、西班牙、瑞士、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美国。
羊瘙痒病第一次实验性感染是1930年将病羊脑组织接种给一只母羊。20世纪60年代的感染性动物实验证明可传染给小鼠,使此疾病得到广泛研究。尽管羊瘙痒病在自然中传播的确切机理还不清楚,但其感染性或可传播性是显而易见的,同时遗传因素在发病上也起着重要作用。最常见的是从母羊到小羊垂直传播,即在分娩时期和随后母羊与小羊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发病,在成年羊中也存在着水平传播。病羊的胎盘组织具有感染性,普遍认为这是传给小羊和在共用同一牧场的成年羊的根源。确切的传播途径还没解决,但可能的传播途径包括胎盘间、口、鼻、眼或皮肤。复合的遗传因素包括prp基因和潜在的其他基因可影响潜伏期,并影响羊对羊瘙痒因子易感性。

牛的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BSE)
牛海绵状脑病于1986年11月第一次在英国报道。疾病的平均发病年龄是5岁(从29个月到18岁),平均潜伏期是60个月。目前众多证据显示疾病是由于食用了被TSE感染因子污染的肉骨粉饲料(MBM)引起的。流行病学证据显示在英国流行的羊瘙痒病可能是引发BSE流行的感染因子的来源,但对20多种不同的羊瘙痒因子毒株的比较研究却未发现任何与BSE毒株相匹配。大量研究证实BSE病牛的病原为单一的感染因子,因此有人提出BSE可能是牛的一种非寻常的、散发型和/或遗传性疾病,而感染的牛组织进入加工处理过程的结果导致疾病快速传播。
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是疯牛病暴发流行期,主要的发病国家为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其中英国在1987年至1999年期间证实的疯牛病病牛就达17余万头,疯牛病发病的国家涉及到比利时、法国、丹麦、卢森堡、爱尔兰、荷兰、葡萄牙、瑞士及列支敦士登等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恐慌。2000年末和2001年初,在德国、西班牙及意大利等国又出现本土的疯牛病病牛,随着进一步的检测病牛数不断地增加。2001年中期在东欧如波兰、捷克、匈牙利等也发现有疯牛病病例,随后在亚洲的日本也报道了2例疯牛病病牛。表明疯牛病感染因子已造成欧洲大陆广泛的广泛污染并且向世界其它地区蔓延。
研究显示自然感染的牛脑、脊髓、和视网膜具有高度感染性,实验感染动物的远端回肠、背根神经节和骨髓也具有一定的感染性。而其它组织如肌肉、乳汁、淋巴网状内皮细胞组织在小鼠生物学实验中未发现有可检测的感染性,但这些动物实验存在有种属屏障,因此在敏感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尽管BSE的暴发是由污染BSE因子的饲料引起,但可能也存在有一些其他传播途径,尤其是从母牛到小牛的垂直传播。一项评价母性传播的研究显示这种情况的发生率很低(估计仅有1%的牛表现为疾病),还有实验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影响敏感性。猪经非肠道接种感染性牛脑匀浆对BSE的敏感,鸡则不敏感。然而,大量口服BSE感染的脑的猪不发病,即使在感染后6年半。

骡和麋鹿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慢性消耗性疾病(Chronic wasting disease, CWD)是骡鹿(Odocoileus hemionus)、白尾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黑尾鹿(Odocoileus hemionus columbianus)和落基山麋鹿(Cervus elaphus)的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疾病仅仅出现在美国西部有限的区域。1967年首次报道,行为改变、慢性体重丧失直至导致死亡是其特征。
在北可罗拉多和东南怀俄明发现捕获的野生动物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有CWD的发生,南达科他的商业糜群中也出现CWD发病。在北可罗拉多和东南怀俄明其它几个县中也证实有大约100例散居的鹿和糜患有CWD 。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CWD是由于接触其他形式的动物TSE而引起的。另一方面,其他反刍动物包括野生和家养的牛、绵羊、山羊在同一人工喂养环境中,直接或间接接触CWD 感染的鹿和糜,但这些动物无CWD病例发生。尽管CWD的确切来源和传播形式还不清楚,但流行病学研究提示传播可以是横向的,或垂直传播,通过食物传播的可能性不大。

可传播性貂脑病(Transmissible mink encephalopathy,TME)
传染性貂脑病是于1967年首次报道,但早在1947年在明尼苏达和威思康星的貂场中就有此病的发生。此病仅在养貂场出现暴发流行,在爱达荷、俄罗斯、芬兰、加拿大和德国也有发现。在暴发流行期间在感染牧场上几乎所有成年貂患此疾病。研究证据提示污染有感染性因子的饲料是TME暴发的原因,其中羊瘙痒因子很可能是污染物。但通过口从羊瘙痒病到貂的实验性传播一直未能成功,因此TME的暴发有可能是由不同与上述实验感染使用的羊瘙痒因子毒株引起的。也有人怀疑TME暴发的污染物可能来自牛,在美国曾经有一群出现TME的貂使用的饲料是来自病牛(downer cow),而这些貂从未使用过任何羊来源的动物饲。但截止目前在美国尚未发现有BSE病例,同时BSE虽然可通过实验传染给貂,但其潜伏期、临床特征、神经病理学等显示出与自然TME有明显的不同,这都TME感染因子来自牛的假说提出质疑。对自然条件下TME存在垂直和水平传播现象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

猫的海绵状脑病(Feline spongifrom encephalopaphy,FSE)
1990年在家猫中首次报道一例猫海绵状脑病(FSE),英格兰Bristol兽医学校对一只出现进行性神经症状的猫进行的神经病理学检查揭示有羊瘙痒病样海绵状脑病的改变。尽管先前没有FSE的自然发生的记录,但早在1972年已证实CJD可实验性传染给猫。1990年在英国多数地区有FSE 的报道(到1997年总共有77例),挪威和列支敦士登的土生猫中病例的报道。FSE在捕获的大量猫科动物中也有记载,包括3个美洲狮,4个猎豹,1个老虎和2个豹猫。实验结果提示这些新型的猫病与BSE有因果关系。家猫有可能通过食用污染的食物而感染,但确切的成分不知道。

捕获的野生反刍动物的海绵状脑病
1986年在英国动物园一只nyala(一种属于牛科的动物)死于海绵状脑病。以后另外一些海绵状脑病的病例在英国捕获的野生动物牛科中发生,包括gemsbok,Arabian oryx,greater kudu,eland 和scimitar-horned oryx。这些新型海绵状脑病的出现与BSE的暴发密切相关。饲料污染可能是这些海绵状脑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但一只患海绵状脑病的kudu生下的幼畜也出现发病,这提示在这些动物中存在着母婴垂直传播的可能性。

2、人类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

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cob disease,CJD)
1920年,德国神经学家Creutzfeldt 首次报道了一例有六年渐进性大脑机能障碍病史的22岁妇女。一年以后,另一位德国神经学家 Jakob报道了另一个病例,在1922年首次使用了“克-雅氏病”。1968年证实CJD可以传染给灵长类动物后,在法国,以色列,日本,英国,美国以及最近在欧盟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病例对照研究。目前CJD依据其发病机理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散发型CJD
大多数CJD病例呈散发型,无地理上的聚集性,在病人之间无明显传播现象。发病率为1~2人/每百万人/每年,男女病人的比例与整个人口的性别比例一致,与社会经济状况无关。此类疾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5岁,在14-92岁之间。一项包括178例CJD病人和333例对照病人的分析,以及随后的欧共体对405对病人-对照的分析没有发现明显的证据表明饮食(包括食脑)、原先的手术、输血、职业以及动物接触有明显的致病危险。但一些学者认为,即使这些相对样本量较大的分析也缺乏统计学的力度从而有效地发现那些细微的相关危险因素,目前尚不能完全排除散发型CJD来自环境因素的可能性。

家族遗传型CJD
人类prp基因编码253个氨基酸,它包括4个重复的连续的八肽及其前面的相似序列的九肽。到目前为止,与遗传性TSE相关的有14个点突变和8个不同长度的八肽重复插入。家族型TSE为显性特征遗传,发病约占整个CJD病例的10-15%,比散发型疾病具有更多的临床病理变化。最常见的疾病相关突变是第102位密码子(pro®leu)和第200位密码子(gln®lys)突变。

医源型CJD(表5)
1974年美国报道了一位角膜移植病人在术后18个月后出现CJD症状,而移植物提供者也是经过两个月的共济失调,记忆丢失和肌阵挛后死亡。病理解剖发现受体和供体都有典型的CJD神经病理特征,随后的研究表明接种CJD因子动物的角膜中有感染性。
1977年报道了两位由于患顽固性癫痫的年轻病人进行了皮质脑电描记法而患CJD。所用的曾在一位70岁妇女的脑中滞留了两天,而这个妇女患有四个月的情绪紊乱,共济失调,精神恶化和不随意运动。三个月后,她死于经组织学证实的CJD。将此电极插入猩猩的额叶,18个月后该猩猩发展为经组织学证实的CJD脑病。
1987年报道了首例与使用尸体来源的脑硬膜同种移植神经手术相关的CJD。随后确定了68例相似病例,病例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阿根廷。涉及的移植物大多数为“Lyodura”商标产品,在1982-1986年加工的。
1985年报道了首例因使用尸体来源的人生长激素(hGH)患CJD的病人,随后又相继发现了97例病人,主要出现于法国、英国和美国。巴西和新西兰也出现有由于使用美国生产的hGH的病例,澳大利亚也报道了由于使用本地生产hGH的患者,此外还报道了4例接受尸体来源的脑垂体促性腺激素进行治疗的妇女患CJD的病例。用于治疗的hGH和促性腺激素被CJD感染因子污染,而所用的灭菌方法不足以灭活感染因子。

表5人源性物质导致的医源型CJD
物 质 病人数量 潜 伏 期
平 均 范 围
角膜 2 17个月 16-18个月
硬脑膜移植 47 7.4年 1.3-16年
脑垂体提取物
生长激素 >95a 12年 5-30年
促性腺激素 4 13年 12-16年
a美国约8000例接受激素治疗者中出现16例CJD。

库鲁病(Kuru)
库鲁病是一种发生于生活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山区相近村落的高地新几内亚人的TSE。这种疾病在1955年首次报道,但实际病例的发生可能更早(数十年)。“Kuru”在Fore语中的意思是颤抖或发抖,80%的库鲁病发生于Fore人。库鲁病在这类人群的发病率约为1%,通常妇女和儿童的发病较成年男子多见,导致在一些村落男/女人口比例超过3:1,同时也使人们错误地认为某些性连锁因素在疾病发生上起重要作用。起初库鲁病的病因不明,但随后深入的研究证实疾病的发生起源于当地的食人仪式。这种食人仪式是为了纪念死去的男性亲戚,高度感染的脑组织造成了包括结膜、鼻、皮肤、粘摸和胃肠道等器官组织的污染。由于文化的原因男人们通常在这种纪念仪式中不接触感染性组织,这可解释库鲁病在男性人群中发病率低。随着50年代末食人风俗的终止库鲁病的发生逐渐消失,随后的老年组人群极少出现库鲁病。库鲁病的潜伏期可从≤4.5年到>35年。在食人风俗取消后出生的孩子,尽管母亲患有库鲁病,却无一发病。这提示母婴的垂直传播极为罕见。

Gerstmann-Straussler-Scheinker病
GSS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疾患,它表现为渐进性小脑共济失调,特征性地导致神经病理上可见的淀粉样斑块。然而此类疾病的表型在一个单一GSS家族中也有很大的差异,某些受害个体表现为与典型的散发型CJD难以区分的快速渐进肌阵挛性的痴呆。GSS综合征也可简单地用于指遗传疾病的类型,它具有特征性的病理表型,在小脑出现很多多中心PrP阳性淀粉样斑块。

致死性家族型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
FFI是1986年从一个意大利家族首次报道的。典型的临床特征为严重的失眠和自主性衰竭,病理上表现为显著的丘脑神经胶质增生,很少或几乎没有海绵样变化。平均发病年龄为49岁(25-61岁),疾病病程为13个月(7-33个月)。睡眠紊乱是大多数病例早期出现的征象。内分泌异常表现为儿茶酚胺和皮质醇升高,正常昼夜节律的消失。随着疾病的发展,出现更为典型的CJD特征,包括共济失调,肌阵挛。




欢迎光临 中国病毒学论坛|我们一直在坚持! (http://virology.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