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rentianyixu 于 2015-4-17 10:31 编辑
智飞生物2000万联姻上海巴斯德所合作开发双价诺如病毒疫苗 2015年4月16日 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 德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签订了《双价或多价诺如病毒疫苗合作研究合同》,协议规定安徽龙科马将分五期向上海巴斯德所支付研究经费2000万元人民币。
上海巴斯德所将负责完成诺如病毒疫苗的临床前研究、申报临床实验及相关技术工作,共同确定临床研究方案及后续相关技术工作。安徽龙科马负责临床实验及研究成果产业化工作。 双方共同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所获经费按照双方约定比例使用。合作过程中新产生的知识产权及权益归双方共同拥有。智飞龙科马单独享有与本合同相关的产品临床试验批件、新药证书、生产文号等。智飞龙科马对本项目享有在国内独家产业化的权利;如本项目技术成果在产品上市销售之前发生转让,转让金额按约定比例分配。相关的疫苗产品上市后的头十年,智飞龙科马与巴斯德研究所按约定比例分享收益。
巴斯德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市政府和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共建的中法合作型研究机构。该所致力于人类重要传染病的致病机理和免疫保护机制研究以及疾病防控的关键技术发展和应用基础研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加强传染病的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着重于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新的防治策略及相关技术的研发。
诺如病毒疫苗研究现状:
目前认为诺如病毒抗体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尤其是长期免疫作用。研究表明,GI 型病毒之间存在广泛的抗体交叉反应,而遗传学上相似的GII 型病毒由于其抗原的高度变异而表现出较低的交叉保护,这也严重抑制了诺如病毒疫苗的研制,尤其是对于人群中暴发流行的GII .4 型毒。同时,人类诺如病毒短期免疫的表现也是复杂的,即使在儿童时期感染过诺如病毒,有些健康的成人中诺如病毒的发病率和感染率仍然较高。很显然,诺如病毒感染后仅产生有限的短期免疫力,但对于人类诺如病毒感染和发病后的免疫力的研究仍然很有限。虽然人和鼠诺如病毒的细胞培养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迄今尚无病毒疫苗问世,阻碍诺如病毒疫苗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病毒的高度异质性。目前,诺如病毒疫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各系统中表达衣壳蛋白,因为衣壳蛋白可自组装为病毒样颗粒(VLP) ,能模拟真实病毒粒子的抗原结构,耐酸,耐热,具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主要为血清IgG 和粘膜IgA 反应。在各种系统中包括昆虫,动物和植物系统表达病毒VP1 产生的病毒样颗粒(VLPs)的抗原性和形态特征等天然病毒粒子相似。用从昆虫和植物体系中产生的诺如病毒‐VLPs 经口服方式免疫小鼠,可刺激产生系统性和粘膜的诺如病毒抗体,诺如病毒-VLPs 鼻内注射也具有高免疫原性,能以较低的剂量刺激产生系统性和粘膜的诺如病毒抗体,口服和鼻内注射都可在远端粘膜部位产生抗体 。这表明诺如病毒‐VLPs 可递呈通过基因融合手段产生的异源多肽抗原。Guo 等利用重组腺病毒系统表达诺如病毒衣壳蛋白经鼻免疫小鼠,也获得了较好的体液免疫、黏膜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这为诺如病毒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戊型肝炎病毒(HEV)疫苗的问世也为诺如病毒疫苗的研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它们都属于肠溶性传播的病毒,并且都具有相似的由表面衣壳蛋白P 结构域二聚体的突出结构,以此设计出的嵌合双价疫苗,将诺如病毒的P 端融合到HEV 的P 端,原核表达NoV P- ‐HEV P 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后可产生高滴度的中和抗体 。近年来,随着生物信息学的飞速发展,科学家们可通过计算机模拟来预测GII .4 的分子进化规律,并以此为背景,将不同毒株GII .4 的抗原决定簇嵌合表达出VLP ,显示出对不同毒株GII .4 广泛的保护效果,其效果比多价GII .4 混合疫苗更显著,有望用于人群中诺如病毒的暴发和控制。
什么是诺如病毒 ? 1.诺如病毒是重要的食源性病毒,食物和水是诺如病毒传播的主要载体。
诺如病毒(Noroviruses,NoV)是杯状病毒科中诺如病毒(Norovirus)属内一组形态相似、抗原性略有不同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诺如病毒分为5个不同的基因群,每个群中又有不同的基因型,其中与人类健康关系最密切、曾引起人类急性胃肠炎的是GⅠ、GⅡ和GⅣ群,70%的人类诺如病毒感染暴发事件都是由GⅡ.4型突变株所致。
诺如病毒是重要的食源性病毒,可在人、猪、牛及鼠体内寄生并繁殖,可通过人畜排泄物污染水源、食物、物品等传播(其中水和食物是主要载体),也可以通过气溶胶(如雾、烟、霾、烟尘等)在人和人之间传播。诺如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能力强,可耐受的pH范围为2~9,在60℃下加热30分钟仍具有活性,在低温下能够存活数年。因此,诺如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病,不过主要在冬季高发;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年长者、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为重。
2.诺如病毒致病力强,常引起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感染性疾病。
由于诺如病毒致病力强,较低病毒浓度即可引起感染暴发,因此食用了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如贝类、草莓、生菜等新鲜农产品或饮用水,就会引起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感染性疾病。据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报告,在由食品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病毒病中,约有12~47%的病例与诺如病毒有关。
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荷兰、英国、新西兰、瑞典、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曾有过大规模暴发。2012年9月,德国首都柏林及东部三个地区的1万多名小学生和托幼机构的幼儿因进食被诺如病毒污染的草莓而患急性胃肠炎。同年12月,日本爱知县、千叶县等多个地区相继发生大规模食源性诺如病毒感染事件,累及人数近2000人。我国每年都有食源性诺如病毒导致的胃肠炎发生,特别是2010~2013年间,部分地区曾连续发生疑似诺如病毒污染饮用水引起的胃肠炎暴发事件,尤以学校、幼儿园的儿童发病居多。
3.国内外均已开展对诺如病毒感染的研究及预防。
诺如病毒已成为危害消费者健康、加重疾病负担的重要病原体。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启动了对食源性病毒疾病的研究,国际食品卫生法典委员会(CCFH)也已开始研讨和制定控制食品中重要病毒污染的风险管理措施。世界各国已逐步建立不同的诺如病毒疾病报告体系,如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诺如病毒暴发监测网(Calicinet),欧盟的欧洲食源性病毒网等。我国卫生部门于2005年启动了全国病毒性腹泻监测工作,在部分省市开展了生食动物性水产品中诺如病毒的常规监测,以进一步了解我国病毒性腹泻流行病学规律、流行毒株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食品药品监管总局2014年和2015年都将诺如病毒作为检验项目纳入全国食品安全抽检计划,进一步加强监管工作。
专家建议 1.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食源性诺如病毒风险管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高危食品和餐饮食品的监督抽检,特别是加强对学校、幼儿园食堂等的食品安全监管,并加大对有关生产经营者的规范、指导。
2.技术机构应提高病毒检测和监测能力。相关机构应加速开展标准化检验方法的研究与培训,重视和加强食源性诺如病毒感染的监测和信息报告,并结合国内外诺如病毒的流行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3.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增强防控意识。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特别注意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管理,如发现感染应立刻令其脱离岗位,直至痊愈,以最大限度降低诺如病毒的传播和感染风险。
4.消费者应注意个人卫生习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发生,除控制食品不被污染外,还应提倡广大消费者养成健康的饮食、饮水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例如,生食水果和蔬菜前应认真清洗,饭前便后勤洗手,老人、儿童和体弱多病者最好不要生食水产品及蔬菜。
主要参考文献: [1] FAO and WHO, Microbi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Series 13, Viruses in Food: scientific advice to support risk management activities, Meeting Report, 2008. [2] DAN LI, LEEN BAERT, MING XIA, et al. Effects of a Variety of Food Extracts and Juices on the Specific Binding Ability of Norovirus GⅡ.4 P Particles[J]. J Food Prot, 2012, 75(7): 1350–1354. [4] Summa M, von Bonsdorff CH, Maunula L. Evaluation of four virus recovery methods for detecting noroviruses on fresh lettuce, sliced ham, and frozen raspberries[J]. J Virol Methods. 2012,183(2):154-60. [5]吴琼, 何玉林. 诺如病毒的研究进展[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ISTIC, 2014 (12).
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