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5-5-21 09:40:18
|
只看该作者
by Rojjer ?$ A. r5 h0 y/ [& V8 d/ Z. s$ k
% u; N' Q. o- c X
项目名称: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进化、跨种感染及致病力分子机制 # T J$ e$ s4 ]
推荐单位: 黑龙江省 ' e9 @4 `) |8 R0 H* q
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生命科学病毒学领域的一项基础研究。
9 d: K$ n1 [: e/ q' v* r4 ^高致病力禽流感是禽类的烈性传染病,更是倍受关注的人兽共患病。该项目以H5N1禽流感病毒(AIV)为模型,针对其进化、跨宿主感染哺乳动物及致病力机制等前沿科学问题,开展探索研究。
% \) A& c, D- x5 A# Z# k. { _% ^
) e3 ?+ B, Z" J& l# f: M5 h9 z1.发现H5N1病毒在自然进化中逐步获得感染和致死哺乳动物的能力. P* Y1 m; ~9 u
5 e* c3 J* H; l7 Y% Y4 |
一般认为,AIV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只有在某些中间宿主适应后才能获得感染人的能力。该项目发现,水禽、候鸟携带的H5N1病毒在进化中形成了复杂的基因型;不同毒株对小鼠的致病力差异显著,并且不受基因型限制;多种基因型病毒均可随时间推移,逐渐获得对哺乳动物的感染和致死能力,对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结果分别发表在PNAS(2004)和Journal of Virology (JVI,2006)。PNAS论文发表后引起重大反响,Nature发表专评予高度评价(Nature,2004,430:4)。
0 b$ w2 W& Y6 D, L! r. f S2 }3 [2 K7 b
2.发现PB2基因D701N突变是H5N1病毒获得跨越禽-哺乳动物种间屏障能力的重要分子基础之一
8 I ^( }, j4 T; K; }/ S+ k+ t8 M- |/ H: }# }: v
H5N1病毒在多个国家感染并致人死亡,其突破种间屏障感染哺乳动物的分子基础仍是未解之谜。该项目发现PB2基因对AIV跨种感染哺乳动物起决定性作用,D701N突变可使H5N1 病毒直接获得跨宿主感染哺乳动物的能力(JVI,2005)。基于这一发现,国际同行及该项目组开展的后续研究揭示,D701N突变增强PB2和人的importinα5 的相互作用,并增强H5N1病毒在哺乳动物间的水平传播能力。PB2基因701N已成为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风险预警重要的分子标记之一。
; A+ d( P" R/ r: c$ \
7 b) u! h7 X% c, u( |" v" _3.发现NS1是影响H5N1病毒对禽和哺乳动物致病力的关键基因,揭示了影响致病力的关键位点及其机制! o5 |9 F1 w1 G& W; F
! ` z; e$ x/ i# y; B) xH5N1病毒的致病力机制一直未被完全揭示。该项目发现,NS1基因是影响H5N1病毒对鸡和小鼠致病力的关键基因;发现NS1基因A149V突变和191-195位氨基酸的缺失均可使H5N1病毒丧失拮抗宿主天然免疫的能力,影响其对鸡的致病力(Li,JVI,2006;Zhu,JVI,2008)。尤其重要的是,NS1基因P42S突变是病毒获得对哺乳动物致病力的重要前提条件,其机制与阻止哺乳动物宿主细胞NF-κB和IRF-3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Jiao,JVI,2008)。Jiao 等的论文同时被评为JVI亮点论文(Spotlights)(JVI,2008:1065)和ASM会刊Microbe的5篇精彩论文(Highlights)之一(Microbe,March,2008)。' q: Z* k7 m7 @5 o2 D( v8 I1 \/ ~
: P' T2 M8 _5 P, o Y- ]: S& {, X
该项目的发现为认知H5N1病毒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禽流感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支持发现点的研究结果先后在PNAS(1)和JVI(5)发表6篇论文,被SCI论文他引533次,其中PNAS论文及2005、2006年发表在JVI的2篇论文,分别被SCI文章他引189次、92次和107次。引文期刊包括Nature,Science,Lancet,PNAS,PLoS Pathogens 及JVI等,其中影响因子5.0以上累计 210 次。. Y4 B, k* {/ D- x H5 T
1 B; X# m: Z! d: Z3 ?4 v! ?7 d
主要完成人: 陈化兰
$ B* b# d0 x, @9 O3 ?是该项目所有资助课题的主持人,负责该项目总体思路、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结果总结、论文撰写和修改,是所有代表论文的通讯作者。对3个发现点都有主要贡献。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7 C: t" v: B' r+ ?* D$ I: B9 O, k0 V$ @1 z" {5 W% Q- Z. S" D
邓国华2 \' |5 ]( [! Y3 U$ Z, Y
参与代表论文的1、2、3、4和6的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是代表论文1、2、3、4和6的作者。对3个发现点都有贡献。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6 w9 a+ K+ F% H( [+ G9 n
9 }5 ]$ Y' Z: r( U: O: \1 W$ Q李泽君* h: V, r0 c9 {
参与代表论文1、2、3和5的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是代表论文3和5的第1作者,代表论文1和2的作者。对3个发现点都有贡献。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8 B r4 D! N' X7 z
) l, T* N( w0 q- e2 h O于康震: k( }( }% C3 P# |. E, |
是该项目资助课题之一(973,G1999011905)的前期主持人,对毒株收集有重要贡献,是代表论文3的共同通讯作者,论文1、5和6的作者。对3个发现点均有贡献。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15%。. `, R4 ]) N3 D# E
9 m3 w- d* ^" o; O" q李雁冰0 Y9 e& ^6 u. P; K
参与代表论文的1、2、3和4的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是代表论文1、2、3和4的作者。对3个发现点都有贡献。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O8 i8 s% ?/ V' y0 i
, m' o) o+ O) o1 w论文、论著目录:http://168.160.158.231/xmfb/XMView.aspx?XM_ID=20112022.PD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