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病毒学论坛|我们一直在坚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仅知道自然科学一等奖?这项关于吃的研究,你应该了解

[复制链接]

883

帖子

822

学分

7696

金币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22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9 16:5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8年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家洋院士代表其领衔的攻关团队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台,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手中接过标志我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殊荣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证书。

李家洋院士领衔的攻关团队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韩斌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钱前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永红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黄学辉研究员等科学家,因“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研究荣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养活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驯化栽培主要农作物和驯化饲养主要家畜为标志的农耕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而栽培稻的起源与驯化对人类农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诗经》中已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诗句,可见中国种植水稻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特别是通过近现代的遗传选育,留下了数以万计的水稻地方品种和水稻种质资源。这些地方品种和种质资源具有广泛的遗传变异,以适应不同种植区域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对东亚和南亚等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区而言,米饭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亚洲栽培稻因而成为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亚洲栽培稻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即主要种植在热带和亚热带的(例如我国长江流域、华南地区、东南亚等)籼稻和主要种植在温带和寒带(例如我国东北地区、日本、朝鲜半岛等)的粳稻。相对而言,籼稻的产量较高,粳稻的食用品质更好。

在现代水稻研究和生产应用中存在几个突出的科学难题:控制水稻产量与食用品质的遗传基础是什么?野生稻被驯化为现代栽培稻的溯源和过程是什么?不同水稻品种和种质资源中遗传多样性的分布情况是什么?在解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如何通过分子设计育种培育高产优质的水稻现代新品种?李家洋院士领衔的团队经过十余年的艰辛攻关,破解了上述科学难题。

提升水稻产量是科学家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在始于二十世纪60年代广为人知的“绿色革命”中,科学家们利用一个半矮秆性状基因适当降低了小麦和水稻的株高,克服了株高过高易倒伏的问题。在水稻生产中,半矮秆性状基因的利用对东南亚和我国沿海等台风易发地区的水稻高产、稳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二十世纪70年代,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了水稻杂交育种理论与技术的突破,使我国南方、东南亚等主要水稻生产区的产量实现了第二次飞跃,为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随着世界人口激增以及对食用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现代水稻育种理论和技术亟待新的突破。

水稻产量由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等要素决定。其中,水稻株型由植株高度、分蘖(分枝)数目和分蘖角度等因素构成。水稻的株型或“高”“矮”“胖”“瘦”直接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效率与土地利用率,进而影响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是决定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水稻的“理想株型”是现代育种理论和技术中孜孜追求的一个梦想。团队成员经过十余年的艰苦探索和攻关,发现分离了控制水稻理想株型的主效基因IPA1 (英语“理想株型”的缩写),并深入解析了由IPA1主导的调控“理想株型”的网络系统。

值得指出的是,在水稻科学研究强国日本,IPA1的一个遗传变异被称为“富裕农民的稻穗”,彰显这一基因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团队在解析水稻株型形成的遗传调控网络的研究中,揭示了植物新型激素独脚金内酯调控株型发育的重要作用和调控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先后入选“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成为在短短5年内同一研究团队两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突破性成果。团队的上述以及前期的研究成果,开创性地建立了控制水稻株型形成、特别是“理想株型”形成的理论框架,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在现代作物育种中,产量不是唯一追求的主要目标。在我国稻米市场上,“东北大米”(即在我国东北地区生产的粳稻品种稻米)因其食用和蒸煮品质优良而成为消费者的首选。稻米的食用和蒸煮品质主要由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糊化温度以及三者之间的互作而决定。对稻米品质的研究相对滞后,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决定品质性状的遗传网络复杂,而对于决定稻米食用和蒸煮品质这一重要性状而言,在定量测定指标上也存在很大的困难。团队开创性地通过关联分析等手段,发现了调控稻米品质三个重要理化指标的主效基因,解析了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糊化温度的相关性,发现了决定这3个性状的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及它们之间的作用关系,从而揭示了调控稻米食用和蒸煮品质的精细调控网络。

亚洲栽培稻的起源是一个在学术界长期争执不休的问题。团队采用基因组学、群体遗传学和系统发生分析等研究手段发现粳稻首先从我国南方地区的普通野生稻种群体被驯化,之后部分驯化的粳稻与东南亚、南亚当地的普通野生稻种群杂交而驯化出籼稻。这一研究成果揭示了野生稻驯化为亚洲栽培稻的重要性状变化与遗传机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团队通过开发全新的基因分型算法和水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对千余份不同遗传背景的代表性水稻种质资源和地方品种材料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出高密度的水稻单倍体型图谱(一种针对染色体单体的大数据、高密度精细遗传图谱),摸清了世界水稻核心资源的遗传变异的“家底”,为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水稻遗传资源、开展水稻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

团队充分利用基础理论研究的优势和成果,建立了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的理论框架与技术体系,培育了基于“理想株型”的“嘉优中科”系列水稻新品种和具有“籼稻产量、粳稻品质”特征的“广两优”系列品种,已经在长江流域进行推广,为我国水稻分子设计育种与生产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开创性的基础。

国际著名作物遗传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高度评价“这一重大成果是继‘绿色革命’和杂交水稻后的第三次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绿色革命’的起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论坛App下载|Archiver|小黑屋|中国病毒学论坛    

GMT+8, 2024-11-1 10:27 , Processed in 0.121789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