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病毒学论坛|我们一直在坚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HPV E6/E7 DNA检测,避免漏检

[复制链接]

1512

帖子

1007

学分

2万

金币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0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24 19:25: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目前,市场上HPV(人乳头瘤病毒)检测产品众多,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的产品有100多种,检测方法多样,根据检测靶点、检测种类不同,检测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HPV基因组

HPVs是一种双链的小DNA病毒,具有7900个碱基对,由病毒蛋白外壳和核心DNA物质构成,无包膜。病毒基因组分为3个部分:早期基因区(E)、晚期基因区(L)及将早期区与晚期区分开的长调控区(LCR)。调控区主要调控病毒的转录,控制病毒蛋白和感染颗粒的产生。早期区编码E6、E7、E1、E2、E4和E5蛋白质,主要参与病毒DNA的复制、转录。晚期区编码L1、L2蛋白质,分别是病毒的主要和次要衣壳蛋白。早期表达基因E6、E7是致癌基因,编码病毒癌蛋白,在细胞转化和维持转化组织恶性表型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检测靶点

目前的检测方法中,跟进检测靶点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种:L1 DNA、E6/E7 DNA、E6/E7 mRNA,不同靶点的检测区别如下图所示:


图. 子宫颈病变过程中不同靶点的量的变化趋势


在CIN I 期及之前,HPV 主要以游离状态存在于宿主细胞中,在病变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HPV 基因组会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随着病变程度的增加,HPV基因组最终以整合状态存在。在整合发生之后,L1 DNA 通常丢失,而E6/E7 DNA 无论在病毒游离状态还是整合状态会一直存在,致癌E6E7 mRNA 也会在基因组发生整合之后大量表达[2]。


由此可见,以L1基因作检测靶点,会导致因HPV基因组整合而造成的漏检;而以E6/E7 mRNA作检测靶点,会使得检测窗口延后,不利于HPV感染的早期监控。


靶点比较

从低级别病变发展为癌的过程中,HPV基因组会发生整合。在整合过程中,E6/E7基因持续存在,L1基因可能会丢失。在宫颈高级别病变中,由于基因组的整合会使L1基因有丢失的可能,因此,以L1基因作检测靶点会对HPV有漏检的可能。相反,如果检测靶点设计在E6/E7基因,不管HPV基因组是否发生整合,都可以检测出HPV阳性的病人[3]。如果检测E6/E7,可发现所有癌症,包括L1丢失的癌症[4]。因此,最好以致癌基因E6/E7为检测靶点,以免造成漏检。


目前经过CFDA认证的产品绝大多数是DNA检测产品,另外还有mRNA检测产品。有文献显示,相比HPV DNA检测,mRNA检测灵敏度稍逊,但是特异性更好。总体来说,这些研究均显示HPV E6/E7 mRNA阳性的情况下,患者病变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较大[5]。但是,mRNA检测主要是针对14种高危型的检测,检测出阳性之后往往需要进一步做分型检测。另外,目前国际上几大宫颈癌权威机构颁布的指南里面均是针对HPV DNA检测后不同型别的处理意见,还没有mRNA检测阳性的处理指导。因此,我们在选择HPV mRNA检测产品时要保持谨慎态度。


总之,相较于以L1 DNA和E6/E7 mRNA作检测靶点,检测E6/E7 DNA在避免漏检的同时,能够保证灵敏度和特异性,更适合作为HPV检测的靶点。


  
[1] 胡家昌. 高危型HPVDNA与宿主基因整合及致癌机理的相关研究进展.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5, 24(5):384-386
[2] Human papillomavirus is a necessary cause of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 worldwide. Journal of Pathology, 1999, 189(1):12
[3] F Karlsen, M Kalantari, A Jenkins, E Pettersen, G Kristensen Use of Multiple PCR Primer Sets for Optimal Detect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1996, 34(9):2095-2100
[4] W.A.A. Tjalma, C.E. Depuydt.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which HPV test should be used—L1 or E6/E7? 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170 (2013) 45–46.
[5] 刘桐宇, 谢榕. 人乳头瘤病毒E6、E7基因致癌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13, 19(2):172-176


生物谷Bioon.com)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论坛App下载|Archiver|小黑屋|中国病毒学论坛    

GMT+8, 2024-12-22 23:44 , Processed in 0.098700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