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攻坚,终迎破局——基孔肯雅病毒及疫苗研发进展
本帖最后由 WillieTed 于 2025-8-15 10:24 编辑(北京讯)由国际病毒学界共同撰写的权威综述《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病原诊断、预防与疫苗研发十年进展》今日在《应用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Virology)在线发表。文章系统梳理了2015—2024年间全球在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 CHIKF)基础研究与转化应用中的重大突破,首次披露多款候选疫苗已迈入III期临床试验,标志着这一曾被视为“被忽视热带病”的防控即将进入“疫苗时代”。
疫情版图扩张:从“区域性暴发”到“全球公共卫生议题”
过去十年,基孔肯雅病毒(CHIKV)借助伊蚊媒介完成“洲际跳跃”,累计在120余国报告本土病例,仅2023年全球即报告疑似病例超120万例。文章指出,亚洲、非洲持续高发,美洲自2013年首次暴发后病例已突破400万,欧洲局部地区亦出现本地传播,促使世界卫生组织于2024年将其列入“优先研发疾病清单”。
诊断提速:30分钟快检+5小时高通量测序
在病原诊断领域,研究团队回顾了从传统RT-PCR到便携式等温扩增(LAMP)的技术迭代。目前,基于CRISPR-Cas13的30分钟现场快检试剂盒已在巴西、印度完成临床验证,灵敏度达97.8%;而结合纳米孔测序的“5小时全基因组”方案可将病毒溯源时间缩短至传统方法的1/10,为疫情实时监测提供“分子雷达”。
预防“组合拳”:蚊媒控制+数字预警
文章强调,仅靠疫苗无法终结疫情,需同步强化蚊媒治理。过去五年,巴西、新加坡通过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益蚊”,使埃及伊蚊密度下降80%以上;肯尼亚则利用AI+卫星遥感建立“蚊媒指数”预警系统,提前两周预测疫情暴发,准确率超85%。
疫苗冲刺:三款候选疫苗进入III期最受瞩目的疫苗研发环节,综述披露了全球10条技术路线中已有3款进入III期临床:
[*]VLP疫苗(PXVX0317):基于病毒样颗粒技术,由美国NIH与赛诺菲合作,已在美洲招募4500名志愿者,预计2026年提交上市申请;
[*]mRNA疫苗(CHIK-mRNA-101):采用与新冠疫苗同源平台,Ⅱ期数据显示中和抗体阳转率100%,无严重不良反应;
[*]减毒活疫苗(MV-CHIK):以麻疹病毒载体递送CHIKV结构基因,单次接种即可提供持久保护,适合资源有限地区。
作者预测,若III期数据顺利,国内首款基孔肯雅疫苗有望2027年前获批,优先用于流行区青少年及旅行者。
专家点评:从“追赶”到“领跑”
牛津大学新兴病毒研究中心主任Eleanor Riley教授表示:“十年前,我们对CHIKV的认知仅停留在教科书。如今,我们不仅解码了病毒进化规律,更将科学发现转化为可及的疫苗工具。这彰显了全球协作的力量,也为登革热、寨卡等虫媒病的防控提供了范式。”
下一步行动
文章呼吁各国政府将基孔肯雅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储备,同时加大对“疫苗+蚊媒控制”联合策略的投入,力争在2030年前将全球发病率降低50%。
文章地址:biosky.org/pub/index.php/jav/article/view/116 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