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CRISPR系统的发现-从细菌的获得性免疫说起
CRISPR系统实际是细菌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系统。细菌被phage侵染之后,可以获得phage的DNA片段整合进基因组形成记忆,当再次遭到入侵时,从对phage形成免疫。
1) 早在1987年,日本人在大肠杆菌中发现有串联间隔重复序列。但一直不清楚功能。后来的研究发现,这种重复序列广泛存在于细菌和古细菌中。2002年才正式命名为CRISPR(Clustered regulator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2) 随着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2005年,三个研究组同时发现间隔序列(图中红色箭头所示)和侵染细菌的病毒或phage高度同源。从而推测,这一系统可能是类似于siRNA一样,是细菌抵抗Phage的一种机理。
(这些和植物的siRNA, 高等动物的获得性免疫一样,都是获取入侵病毒的一个片段形成记忆,从而再次遭到入侵时可以对抗入侵的一种方式)
这中间还有很多故事(mark先,待补充,还有adaptation的过程的发现),比如,
1) Phage上和CRISPR重复序列同源的序列突变后,Phage又可以重新可以侵染细菌。这显示在这一系统的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序列配对机制。
2) 有些Cas蛋白突变后,细菌还可以获得入侵的DNA片段整合进基因组,但不能降解外源的DNA片段。这证明Cas系统中有的蛋白负责获取并整合外源DNA片段,而另一些酶负责在再次入侵时降解外源DNA。
3) 在Cas9功能不清楚时,其实就发现这个基因上的某些点突变可以导致整个系统不work。等Cas9的核酸酶的身份揭晓时,再回去看以前的数据,一切都豁然开朗了。这些突变恰恰就是Cas9核酸酶的活性位点。
二:谜团逐渐解开-从嗜热链球菌说起
2007年Science上又发表了一篇文章,作者是DANISCO公司的科学家,讲的是关于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嗜热链球菌),这个菌大家可能不熟悉,但他们的产品大家可能天天吃。这是工业上生产酸奶的菌种。工业生产中常遇到的问题就是这些乳酸菌会被Phage侵染,因此这些食品生产企业需要开发各种抗Phage的策略和分离抗phage的菌株,研究也发现抗Phage的菌株和敏感的菌株在CRIPSR的这些位点有差别,前面也讲到其他研究组发现CRISPR中间的重复序列和Phage的序列高度同源。于是,他们就想看一看通过增加和敲除CRISPR位点中间的重复序列是不是可以调节乳酸菌对Phage的敏感性。果然,实验结果正如他们所料。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大家逐渐地意识到,细菌抵抗外界入侵的流程大致如上图所示,Cas位点编码多个核酸酶和解旋酶,他们把入侵的DNA切割,整合到CRISPR的重复序列中,形成记忆。当再次遭到入侵时,转录出RNA,Cas蛋白复合物利用这些和入侵的DNA同源的RNA去切割摧毁外源的DNA。
三:Type I and Type III CRISPR系统
随后对不同的菌的基因组测序及其他研究工作的积累,也使得CRIPSR的机理逐渐清晰。越来越多的不同菌中的CRISPR系统被发现,随后研究者们根据他们降解外源的遗传物质的方法,将他们分为了三类。如图中的Type I and Type III. 这两套系统由于参与的蛋白众多,需要几个复合物共同作用才能发挥作用,使得它不宜操作和改造。但其他几个系统的发现的过程也是非常值得一讲的,都是非常漂亮的工作。(mark先,待补充)
四:窗户纸就快捅破了-Cas9
很多同学知道Cas9, 并不知道还有Cas1,Cas2,Cas etc还有很多蛋白。
2012年突破终于来了,Jennifer A. Doudna(mark for 八卦,最年轻的女院士,女神 etc)和Emmanuelle Charpentier的这篇Science发现了一个比较简单的CRISPR(TypeII)系统的机理。这一系统就简单多了,一个巨大的160KD的蛋白Cas9利用RNA, 就可以完成识别和切割靶向的DNA。他们发现了
1) Type II CRISPR系统中的Cas9是个核酸酶,这个核酸酶结合两个RNA(crRNA, tracrRNA)就可以切割双链DNA.
2) 同时,他们进一步阐明了RNA和目标DNA配对的原则,同时将crRNA-tracrRNA连接成了chimera RNA,这样只需要Cas9蛋白和一条定制的RNA就可以编辑性的DNA。
3) 同时他们进一步分析了Cas9作为核酸酶的活性位点:连个核酸酶活性分别切割靶DNA的两条链。
所有这些工作为现在的风生水起的CRISPR/Cas9的应用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础。到这里,大家都知道这个新的基因编辑系统即将呼之欲出了。
五:真核系统的应用
几乎同时,三个研究组发表三篇论文,两篇在《科学》杂志,一篇在《Elife》上报告了他们在哺乳动物细胞的应用。这就是拼人力、物力和效率来了(所以,可以跟科技部的领导说说,国内要发展绿色通道,开发自己的试剂,留住自己的人才,假设我们同时开始做这个课题,国外文章发了,我们还在等抗体)。核心思想早就在那里了,主要改进大家都一样,
1) 优化密码子,让Cas9蛋白可以在哺乳动物系统中很好的表达。
2) 加了核定位序列(NLS),这样可以把Cas9送到细胞核内进行基因组编辑。
3) 当然,同时需要表达一个guide RNA,把Cas9定位到靶DNA处。
用这个技术,就可以很方便高效廉价地在细胞上做基因编辑:包括敲除、修改、插入。
六:进一步用Nickase增加编辑特异性
因为Cas9介导的靶向主要依赖于guide RNA和目标DNA20左右的碱基的配对,大家开始重视脱靶效应(off-target)。一系列的研究表明,这种方法的脱靶效应是广泛存在的。这很好理解,因为RNA-DNA的配对不是那么完美的。很快,MIT的张峰在Cell上发表了Double Nick的方法(当然同时也有很多人做,后面陆续也有不少组都有文章)。文章的原理很简单,其实早在2012那篇奠定基础的《科学》文章里就已经埋下了种子。Cas9会在目标DNA上切两刀,如果把其中一个核酸酶活性位点突变掉,它就变成了一个切口酶。用两对这样的sgRNA把这种切口酶带到基因组上的特异位点,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靶向的特异性。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12d8810790101ho5s.html
CRISPR/Cas9基因敲除阳性单克隆筛选:
可以采用有限稀释法筛选单克隆(如果您的敲除载体有puro等抗性,需要将电转后的细胞药杀后再有限稀释筛选单克隆),具体步骤如下:
1.将电转后pool细胞有限稀释至96孔板中,待3-4个星期后,单克隆细胞生长至足量,使用Genloci TNA抽提试剂盒提取基因组(针对微量样品,少到500个细胞的基因组提取);
2.PCR敲除位点附近序列(可自行在靶位点前后合适位置设计检测引物)、Cruiser?基因敲除检测试剂盒筛选阳性克隆(错配酶酶切跑电泳方法);
3.对第2步初筛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验证,对于两个等位基因不同敲除的克隆再进行TA克隆后测序验证,序列比对分析基因敲除情况。
最后筛出我们想要的单克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