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因子的局限性
, R+ Y2 p1 r" E" R6 O关于影响因子的种种负面意见,恐怕主要集中在其对学者个人评价造成的影响。汤森·路透集团发言人Heidi Siegel表示,期刊影响因子 (JIF) 是描述期刊产出的一种粗略指标,不应当作为学者个人能力或者单个文章质量的评价标准。“我们相信对期刊整体影响力的衡量非常重要,而这正是期刊影响因子的作用。”当然,这可能是汤森·路透最后一次就此问题发言了。$ a* n0 K5 p2 G) J
( Y9 @4 Y. L: o( [, g
尽管如此,很多学者、投资人甚至期刊并不这样简单地看待影响因子,他们会选择根据期刊的这一指数来评估学者的工作水平。而这很可能会影响到人员的雇佣和升迁,以及资助机构的决定。Nature上2006年发表的文章 “Cash for papers: putting a premium on publication” 指出,当时亚洲各国科研单位对于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文非常看重,并有着令人瞩目的奖励机制。韩国政府对于在顶级期刊发表一篇奖励3000美元;中国农业大学对发表在高影响期刊上的文章最高奖励达5万美元 (当时约合40万人民币);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则有着更精细的划分,对于IF在3-5的期刊,所发文章按照2000元人民币每IF点数进行奖励,对于IF在10以上的文章,每个IF点数价值达到7000元人民币,而发表在Nature、Science或Cell上的文章,每篇可获得25万元人民币奖励。: Y3 P0 v0 o4 |
% U! i) R; ^6 n2016年7月11日,美国微生物学会 (ASM) 宣布在多渠道放弃显示影响因子。ASM负责人Stefano Bertuzzi表示:“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清除掉影响因子这个话题,让人们觉得那很俗气,一提起来就觉得尴尬。”Bertuzzi曾担任美国细胞生物学会 (ASCB) 主席,在ASCB的年会上,影响因子就是被拒之门外的。
9 U' ~6 g- g& {8 `6 {
/ g# ^7 e$ M! }8 u% Y建议加入引用分布
* ]4 v) r( \* \2 I2 L8 x4 E7月5日,由多位出版界人士共同合作的文章 “A simple proposal for the publication of journal citation distributions” 刊登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作者包括来自PLoS、eLife、EMBO Press、Science Journals、Springer Nature、the Royal Society等多家主流出版集团的高层人员,主要作者为来自伦敦帝国学院的结构生物学家Stephen Curry。文章指出了期刊影响因子对于个体文章和学者评价的不利影响,并建议所有期刊引入新的评价手段——引用分布 (Citation Distribution),以更加合理地反映个体工作情况,避免JIF在学术评估中的不恰当使用。% D' N1 i- s4 J+ \! q Z5 H& W
- b! E7 N( ?4 H
为了进一步说明影响因子的局限性,文章对来自Science、Nature、eLife和PLoS的11个期刊进行了分析,列出其2013-2014年的引用分布情况,并于2015年期刊影响因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大多数论文的引用次数都低于所在期刊的影响因子。Nature有74.8%的文章引用次数低于其影响因子38.1,Science有75.5%的文章引用次数低于35次 (影响因子34.7)。其中,PLos Genetics的比例最低,有65.3%的文章低于其2015年影响因子6.7。
4 u- f; }, u/ F- F# h# g
! B$ H. C8 z0 h4 s
! M S3 k6 Z A* n7 M# H/ K, Q引用分布、高引文章及IF对比,图片来源:Nature
; @. {2 d: Q# i; d6 l1 N( s# d, s% X$ b+ {$ s+ o$ v7 {
b Z) `5 y, ^) Z# q7 |4 U/ X/ }各刊2013-14所发文章低于2015年影响因子的比例8 `0 c. T/ V6 r" Y, W% Q: {
; Q7 Y( c$ G' B; D) I5 s6 c造成这种分裂出现的原因正是少数高引文章的存在。在研究范围内,Nature和Science在2015年被引最多的文章分别达905次和694次;而在低影响因子期刊中同样存在类似的高引文章,PLOS ONE (影响因子3.1) 和Scientific Reports (影响因子5.2) 的最高引文章分别达114次和141次。3 n2 Y& L9 X; m! n/ s8 K6 b. T, z
- H6 }. ~% S. _/ O0 c. z* f
目前,这篇登在bioRxiv上的文章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Altmetric指数已达404,属于前5%的热门文章。
. r2 `4 y; Z6 n. \9 L9 i0 s% J$ N+ R' D' _2 G6 I
! Y6 J2 E" {* |' v' |该文章Altmetric指数
) k0 G" k3 G- B; z% H' v4 k$ s5 _+ g4 o8 T0 U, d: N3 {6 E6 q
新的变革?
+ h2 z. v6 |- M% B0 J目前,由the Royal Society和EMBO Press出版的一些期刊已经开始推广“引用分布”的概念。上述文章的作者们也明确建议其他出版商淡化影响因子,增强引用分布曲线的的显示度。这对于期刊情况提供了一个更详实的说明。% z' G1 @: Y6 n) j* a4 P2 T8 H4 A
& n1 }5 l6 Z! k* K; \Nature发言人表示,他们将很快更新网站系统 “以纳入更多元的衡量机制”;Science的代表人则表态,如果上面这篇预印本文章能够发表在同行评议期刊上,他们将考虑这一建议。; S! U9 h9 O2 n
* G3 u* M. L I0 c: ?" v. a
荷兰莱顿大学的文献计量学研究者Ludo Waltman表示,对于那些关键性决定来说 (比如雇佣或考核升职),引用分布比影响因子更具参考价值。但他对完全放弃影响因子还是持谨慎态度,比如在学者面对一大堆需要选择阅读的文章时,这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 T( f2 c) u( ^
0 [ F# n; C, O( N$ d& b0 p) Z6 n! f
Waltman讲道:“在目前情况下,否认影响因子的价值相当于推翻整个期刊出版体系的价值,以及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就质量控制所做的全部工作。对我来说,这并不合理。”! j( c- I r( n' b
0 u# u. T9 J/ {, i身为反影响因子斗士的Bertuzzi认为,要完全消除这一指标的影响还需时日。“这是文化层面的东西,人们行为的改变克服面对多方面的压力。”/ c6 r8 y* o: Y5 i4 R6 S. Q, @
% l6 l% Z$ b# q( m
参考文献
5 }* Q8 ?; v6 G1 }http://biorxiv.org/content/early/2016/07/05/062109' g2 Q# j! r5 ~: ^$ G! W! O( I8 c, m
http://www.nature.com/news/beat- ... -metric-1.20224#/b1
7 m+ E+ j' k* E" H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41/n7095/full/441792b.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