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n5 _4 G) l+ Y) D) N
$ o% U& `; O' V/ u0 D在向国际期刊投稿过程中,一般期刊都会要求作者提交一个建议审稿人(Preferred reviewers)和回避审稿人(non-preferred reviewers)名单。哪些国际同行对这个问题熟悉、适合评审你的稿件,哪些专家由于彼此竞争或者利益冲突等原因应该回避。' I$ a1 A- S d" g# g6 b
+ ~, K- Q% B; r' B3 |
这一制度的设计是建立在作者和期刊编辑部完全诚信、完全信任的基础上。但实际操作中,作者和编辑部的表现经常偏离这一原则。$ q# D6 w7 F! F- P1 G; _
' |* t1 c6 }. k" b" v
作者经常想搞点小动作,建议熟人或者对自己印象好的人审稿,增加自己论文的命中率,同时建议回避那些也可能不是利益冲突而仅仅是严厉认真难缠的审稿人。为此,一般期刊会规定,建议的审稿人中不应该包含作者的合作者或同一单位的同事。但熟人,或者干脆是陌生人、但之前审稿经历感觉此人是个老好人,这是不违规的。但这些还是属于“合理避税”的范畴。我们国家最近一两年被批量撤稿的论文,就属于违法、违规了。一些作者或者机构编造审稿专家及其联系方式,不仔细的编辑部如果按建议的专家名单送审,那就是自己审稿或者内部人审稿,没有不通过的。, p" w- U! h* Q+ Q6 c
* z9 d# Q( V2 f/ s4 C有小偷就有警察。作者群体中,有小动作,有大违规。编辑部那边也不是吃闲饭的。除了骗钱的垃圾期刊外,正规期刊的编辑要通过保证发表论文的质量、维护期刊的声誉。所以他们要做出反制。怎样反制呢?除了不许建议合作者和同事作为审稿人这样的明文规定外,他们也有一些“潜规则”。就是最近BioEssays主编Andrew Moore泄的密。+ K+ T9 U$ H' [+ h; S$ y/ ^
' S4 Y# W& Q! D期刊编辑部对作者总是猜疑的。他们一边要求你建议一个审稿人名单,一边又在防着作者。你建议的名单,他们会通过Google等检索工具,搜索一下名单上的专家与作者是否有联系。如果他们发现迹象,无需找你确认,直接将你的名单列为可疑名单,你建议的审稿人少用、不用,甚至可能采用你建议回避的审稿人。5 m7 b; A; `% B: b7 J- Z
# H( m6 f- u& H; y0 R$ s4 _" Q上面这一点,很多作者可能会觉得与自己无关。因为自己心底无私天地宽,没有任何试图操纵审稿的企图,不会惹这个麻烦。但这位主编泄露的下面这条秘密,很多人可能就是无辜受害了。
- S! Q0 v% J3 c8 i4 x6 {* f( Y6 l! R; M( m& o3 U
常有作者(如本人)希望加快审稿进度,为了降低编辑部的工作量,把所有合适的专家的联系方式都找出来,提交给编辑部。这样,理论上讲编辑部省事了。一些人不审,还有一些人可供选择。虽然这长长的名单作者可能一个都不认识。但这种好心,经常会被编辑部误认为你试图操纵审稿过程,他们会倾向于部分或全部从你建议的名单之外找审稿人。如果容易找到的人都上了你的名单,那他们也许要从你建议回避的人中选择。这一点,我也从别的国际期刊编委那里听到过。有期刊编辑部内部规定,作者建议的审稿人不能超过总审稿人的一半。你试图给编辑部帮忙,但很多合适的审稿人被排除在外,你却堵死了自己的路。( A$ \3 ?3 Q* I% D; U) V
) {! i8 u# N, }# k
最后,这位主编建议,为避免误解,不容易找审稿人的时候,就告诉编辑部让他们自己找。但你的领域不是很窄,同行人数众多,怎么办?我的建议是,他们要几个你就建议几个。一个也不要多。建议回避的名单最好空着。! K* w- I7 E2 w5 W
$ y$ h8 j _. p, T" h' h
展望一下未来,网络信息时代,搜索个合适的审稿人其实花不了多长时间,大的出版社应该可以自己开发寻找审稿人的软件。也许不久以后,建议审稿人不再是投稿必须的选项。: O4 \: c& }) a2 b3 C- h" `8 m( A
2 [* U$ Q0 d3 w/ f0 o/ _9 g L, x拓展阅读: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bies.201500100/full
8 |8 [+ m9 J: S
$ N6 @$ G) ^*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