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病毒学论坛|我们一直在坚持!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诊断资讯] 抗病毒治疗时代的肝炎病毒实验室诊断

[复制链接]

2205

帖子

2852

学分

3万

金币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5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12 09:1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实验诊断科高春芳、吴孟超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5年03月第38卷第03期发表题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的检测现状和思考”文章,现艾兰博曼医学网将其内容详情转载以供读者分享,以下为内容详情:

  
病毒性肝炎严重危害国人健康。无论是慢性乙型肝炎还是丙型肝炎,如不进行积极地干预、治疗,将有近四分之一的患者会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等终末期肝病。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临床抗病毒治疗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为满足慢性肝炎临床抗病毒治疗对实验室检测、监测方面所提出的需求,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传染病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我国相继研发成功了HBsAg、表面抗原抗体(抗-HBs)、抗-HCV 抗体,以及HBV DNA、HCV RNA 核酸定量等一系列高质量的定量检测试剂,并利用大队列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新的阐释。检测试剂和手段的这些进步对临床抗病毒治疗又提供了诸多的帮助和指导。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 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之所以未将临床治愈作为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因为现有的抗病毒药物仅有长效干扰素和核苷(酸) 类药物(NAs)两类,无一能够有效地清除病毒,实现临床治愈,且核苷(酸)类药物一旦用药,往往需要长期使用。因此,现阶段的治疗对象多限于有明确的肝脏炎症损伤(如ALT 升高或有肝脏炎症表现)和一定水平病毒复制的患者,抗病毒药物的选择也需依据一定的实验室检测指标,此即所谓的基于基线水平指导的抗病毒治疗(base-line guided therapy,BGT)。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需进行一系列病毒学指标的检测,对疗效做出判断,遵循一定的线路图(road map)适时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此谓基于应答的治疗(response guided therapy,RGT)原则。可以说,病毒学指标的检测已不再仅仅是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更贯穿了现阶段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起始、过程及治疗停止后的复发监测等全部过程。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疗效的判定无论对于医生或患者都很重要。对于核苷(酸)类药物,治疗12 周、24 周病毒核酸的快速下降不仅提示抗病毒的效果,也对抗病毒治疗的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HCVRNA 的快速下降对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也有着同样的意义。此外,欧洲(EASL)、亚太(APASL)及我国的肝病学会均将病毒核酸低于检测下限定义为完全病毒学应答的主要实验室判定标准,这就对HBV、HCV 核酸定量试剂的检测准确度、精密度以及灵敏度等质量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6] 。例如,新的EASL 指出HCV RNA 定量检测的最低检测下限应<15 IU/ml[7]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血清HBsAg 的消失或血清学转换是最为接近临床治愈的治疗终点指标,但现有的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措施只有极少数的患者发生这一血清学改变。对于HBeAg 阳性的患者,临床上多以发生e 抗原的血清学转换作为临床治疗的终点。大队列的临床研究表明, 治疗早期血清HBsAg 的快速下降往往预示着较高的血清学转换

        概率,但由于现有HBsAg 定量试剂的线性范围上限过低(如Abbott 的试剂仅250 IU/ml),远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BsAg 水平,临床上难以作为一个预测指标。在专项课题的支持下,我国成功研制基于双抗原夹心法的新型核心抗体(抗-HBc)定量检测试剂。随后在对该试剂进行的临床评估试验中发现,基线水平的血清抗-HBc 水平与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e 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发生相关。随后在多个临床队列研究的应用研究中发现,基线抗-HBc水平较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无论是接受核苷(酸)类药物,还是长效干扰素治疗,往往有较高的e 抗原血清学转换率。这些结果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证实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线抗-HBc 抗体水平,相较于基线HBV DNA 或HBsAg,能更好地预测其接受核苷(酸)类药物和干扰素类药物治疗后的病毒学应答和血清学应答。

       此外,HBV 慢性感染患者在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期间,尽管基线水平的HBV DNA 含量及早期的快速下降与HBeAg 的血清学转换存在相关性,但对于HBeAg 阳性的患者,随着强效抑制病毒的核苷(酸) 类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的使用,HBV DNA 含量将很快低于检测下限。显然,当__HBV DNA 已经低于检测试剂的最低检测下限时,失去了预测HBeAg 血清学转换的作用。寻找新的动态指标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挑战。尽管HBV 是一种DNA 病毒,但人们已经注意到在细胞培养上清或HBV 感染者血液循环中存在HBVRNA[10] 。采用一种基于RACE 技术的实时荧光PCR 技术(realtime PCR), van Bömmel 等建立了检测该HBV RNA 的技术。继而通过对接受核苷(酸)类药物的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连续观察研究,作者注意到患者血清中HBV RNA水平的下降与患者发生HBeAg 血清学转换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即在治疗后的3 和6 个月,HBV RNA的动态变化能较HBV DNA、HBsAg 更好地预测HBeAg 血清学转换的的发生。无疑,这将成为继基线抗-HBc 之后,能够在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明显受到抑制(血清HBV DNA 低于检测下限)后,能够帮助医生预测抗病毒治疗疗效和转归的一个新的指标。

       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素治疗取得明显成就之时,我们更见证了丙型肝炎治疗的快速发展。从20世纪90 年代初的干扰素单一治疗到干扰素(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特别是2011 年直接抗病毒(direct-acting antiviral,DAA)药物的应用,使丙型肝炎的持久病毒学应答率大幅提高,新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已能够使大多数的丙型肝炎患者实现临床治愈 。然而,由于该疾病起病隐匿,不少患者往往到了肝硬化、肝癌阶段才被诊断,失去了治疗的时机。据估计,我国目前诊断出的慢性HCV 感染者人数尚不足实际慢性感染人数的1/10,接受规范抗病毒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更不理想。实际上,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我国,发现和诊断丙型肝炎都是一个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鼓励存在既往暴露风险的人群进行感染筛查有助于感染者的发现。在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方面,自1990 年FDA 批准以来,抗HCV 抗体(抗-HCV)检测已广泛应用于HCV 的临床诊断以及人群筛查。但该方法在感染状态诊断的准确性较差,无法区分出既往感染者与现症感染者。这一缺陷在抗病毒治疗时代变得更加突出。我们知道,HCV 染后的慢性化率在75% ~85%之间,也就意味着15% ~25%的血清抗-HCV 阳性者为既往感染者,不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血清HCVRNA 阳性是实验室诊断丙型肝炎的金标准,但该方法对临床样本的质量和操作要求较高。相对而言,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core Ag)作为现症感染的指标,在HCV 诊断以及指导用药,疗效监测等方面也取得到了大量的研究进展并得到了初步应用,但目前尚缺少质量可靠的国产试剂。为探索抗-HCV 抗体检测在慢性HCV 感染初步筛查的价值,我们曾对慢性HCV 感染者和自发清除者的抗-HCV抗体水平进行动态分析,发现既往感染者血清中抗-HCV 抗体水平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慢性感染者抗-HCV 抗体水平几乎均为高值分布,提示高血清滴度的抗-HCV 抗体水平可用于慢性丙型肝炎的初筛。

       总之,随着抗病毒治疗的开展,丙型肝炎已经实现了临床治愈;对于慢性乙型肝炎,尽管现有治疗不能够有效清除感染肝细胞内的HBV 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实现临床治愈,但在阻止疾病进程、减少肝硬化肝癌等终末期肝病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治疗的进步对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检测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新的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发现和应用也促进了临床更好地开展抗病毒治疗。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论坛App下载|Archiver|小黑屋|中国病毒学论坛    

GMT+8, 2024-11-26 04:15 , Processed in 0.139252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